|
开栏语 望他山、创一流!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当前的重庆,正以担当和智慧书写自己的答卷。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把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全面落实“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推动重庆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岁末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市正处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经济社会发展恢复提振期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期。只有善于危中求机、努力化危为机,抓住用好国家恢复经济发展的政策机遇、疫情催生的市场机遇、全球化深度调整带来的时代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才能切实巩固持续向好的局面,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全国各地的信心与活力被进一步激发,一批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案例不断涌现。为对标先进,市委宣传部组织市属主要媒体统一开设“望他山”专栏,探寻各地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为重庆对标学习提供参考,以期加强联动协作,提振发展信心,以更宽广的视野推动创新发展,探索出符合重庆实际的创新发展之路。 创新发展,科技先行。党的18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书记提出“两中心两地”目标,要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此,2019年底,市委宣传部组织市属主要媒体奔赴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以科技创新为主题开展采访报道,为重庆提供可学习借鉴的先进经验做法。 今日起,本报推出“望他山”大型系列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成果展——自动驾驶汽车。 重庆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吴刚 周雨)一个中关村,几十平方公里土地,拥有北大、清华、中科院等40多所高校和200多家科研院所,在校学生和科研人员数量逾80万。以中关村为主要创新载体的北京市,面积不足全国千分之二,却拥有全国46%的两院院士。 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北京在创新方面的最大优势,正是人才众多。 不过,人才优势并不会天然地转化为创新资源。能不能转化,取决于如何进行激励。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北京最大限度解放科研人员的“生产力”,从而在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中再次“拔得头筹”。 2018年,北京研发经费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高达6.17%,不仅居全国首位,还远超创新型国家和地区2.5%的平均水平。在全国领跑世界的技术成果中,北京占55.7%。英国《自然》杂志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对全球500个城市的评价排序中,北京蝉联全球第一。 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各种新的科技产品层出不穷。 用事业单位稳住人心,用市场机制激发活力 中关村创业大街西北约10公里,一栋酷似心脏的圆环形建筑,格外显眼。大楼每一层,都布置着各式实验仪器和设备。 这里,是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脑中心)。 据了解,随着脑成像、生物传感、人机交互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脑科学正成为多学科交叉的重要前沿科学领域,也成为发达国家的科技战略重点,世界各国相继启动脑科学研究计划。 如何在全球新一轮重大基础科学研究上抢占先机?北京也瞄准了脑科学——在这一领域,北京拥有全国最完整的学科布局、多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国际一流的实验条件,以及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 但是,守着青山,却不一定有柴烧。 北京脑科学研究各个细分领域的专家,分散于中科院、军事科学院、北大、清华等高校和多个科研院所。要在脑障碍、人工智能等最新研究方向上获得重大突破,必须是脑科学多领域的专家齐心协作。然而,协同创新,并非一件易事。 北京脑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过去,不少高校和院所都偏重追求综合实力,力求各学科平衡发展。即便有科研单位愿牵头做,也缺乏号召力。一家单位要集中“火力”去搞费时费力且短时间很难看到成效的单项突破,没有动力,也没有这个能力。 科研经费的申请,也是一道难题。流程繁琐,耗时长,即便拿到了经费,也有方方面面的使用限制条款。经费怎么用,要层层审批,最终批复下来时,项目也可能早已成了“明日黄花”。 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原因,高校和院所都属于国家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编制和级别的相关等级拿薪酬,研究出了成果,也主要归功于单位,与个人收入不直接挂钩。换句话说,干多干少,几乎都一个样。 显然,陈旧的科研管理体制,客观上阻碍科研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要在脑科学这样的重大前沿科学研究上有突破,当务之急是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大胆改革,把“人”的能量释放出来。 如何改? 首选需要搭建一个研发平台。相对于事业单位,企业的用人机制更灵活,为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不少省市都由ZF注资成立平台公司,用市场化的方式来**人才。不过,既然是企业,就会有关于盈利能力的考核指标,对于脑科学这种一时半会看不到市场成效的基础研究,不一定合适。 另一方面,脑科学这样重大的前沿科学研究,需要深厚的学术沉淀,一家新成立的企业,谈何沉淀?要调度高校和院所的科研人员,企业平台,显然力不从心。北京安贞医院精准医学中心主任杜杰坦言,事业单位的编制往往和待遇、服务保障挂钩,是很多人才获得认可的“心理门槛”。 因此,北京大胆创新,以市ZF的名义,联合中科院、军事科学院、北大、清华、北师大、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7家高校和院所,发起成立一家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学术资源共享,人员在事业单位内部流动,免除了不少人的“身份顾虑”,也让北京脑中心从成立之初就站在了行业的前沿。同时,事业单位稳定的财政拨款,避免了市场的急功近利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干扰。 来源:重庆日报
|